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

【現在捨不得嬰兒哭,以後孩子長大就換大人哭】

【現在捨不得嬰兒哭,以後孩子長大就換大人哭】


網路看到一個家長的提問,我想應該很多家長都有這個困擾,偶然聽過一些媽媽們在聊天時說的〈全職媽媽很難不吼小孩〉,這個孩子只是兩歲而已,等到孩子上學之後,這個媽媽可能也會變成了吼媽了,。

追根究底,就是孩子剛出生時的學習引導問題了。新生兒猶如一張白紙,照顧者給他們什麼照顧方式,孩子就學到什麼生活經驗。例如:孩子每次哭,照顧者只會抱起來安撫,久而久之,孩子學會的就是用哭來表達。但是有的照顧者又太死板的不去安撫孩子,任由孩子哭也不理會,等到孩子哭到放棄為止,這樣反而讓孩子學習放棄溝通。

哭,是新生兒的語言,他們的需求都是透過哭來表達,這是基本的求生本能。但是照顧者如果一昧的滿足新生兒無理的要求,捨不得孩子哭,漸漸的,孩子就會把〈哭〉當成手段了。

例如,新生兒除了生理需求的哭聲必須滿足以外,其他的心理需求就不見得要立刻滿足,或者說不能只用〈抱起來〉的方式滿足,例如肚子餓了的哭聲必須去回應滿足,但是想睡覺的哭聲只要回應卻不用滿足。但是把孩子抱起來,往往是最快速的安撫方式,照顧者如果不探討孩子的需求為何?每次都是用這101招,等到孩子日漸長大之後,需求量越來越多,大人的愛與耐心被磨耗之後,只能情緒失控的吼小孩了。

吼小孩的招式,或許孩子剛開始有被嚇到,暫時停止哭鬧,同時孩子學習到原來除了哭鬧之後,還有吼叫這一招,別忘了,大人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的學習模仿對象。

就這篇提問文來探討,孩子會講話了,為何還是會哭鬧不停呢?我們要思考孩子的學習經驗裏,是否哭鬧的結果就是能達到需求的滿足呢?因為大人擔心孩子哭太久會影響發展,是否沒讓孩子學習哭鬧是沒有用的?

我一直強調一個問題,新生兒最早的學習就是用〈哭〉來表達,但是還不會用〈鬧〉來當手段,因為經驗不多;反之,如果〈哭〉有用,慢慢的,〈鬧〉就變成手段了,因為他們的經驗裡面,只要哭鬧的時間夠久,需求就能被滿足了。

就像有些語言遲緩的孩子不是因為生理的問題而遲緩,而是他們的需求不必透過語言表達就被滿足了,只要大手一指,或是叫幾聲,大人就明白了,何必學習語言呢?我常說學習是一件很辛苦的事,如果有捷徑可以走,為何要繞路而行呢?
這就是所謂的學習,學習挫折忍受度,大人捨不得孩子學習受到挫折,捨不得孩子哭,竭盡所能的滿足孩子,等孩子大了,突然要他們面對重大挫折,要他們如何承受呢?孩子的教養都是循序漸進式,從新生兒心理需求的哭來學習挫折,才能慢慢讓他們知道〈哭〉不是萬用招式。

因為新生兒的哭聲比較悅耳,時間也比較短時間就能安撫了,但是孩子日漸長大,哭鬧聲是很令人煩躁之外,他們的堅持度也會越來越高,因為他們的成長經驗裏,哭鬧的夠久,目的就可以達成啦。

請注意!我們的學習都是經驗法則,不止大人如此,孩子如此,甚至其他動物亦是如此。

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

【到府保母阿娟關於「嬰兒推車」的想法】

 【到府保母阿娟關於「嬰兒推車」的想法】


每次看到路上有大孩子還坐在推車上時,我都感到無奈。

大家有機會可以觀察看看,推車上的孩子眼神會缺少了觀察周遭人事物的靈活感,孩子的肌力與肌肉耐力也相對的也比較低,常常吵著要抱抱,說走不動。


不能否認嬰兒推車的優點,可以讓疲憊的孩子在推車上小憩;可以讓趕路的家長迅速安全的抵達目的地;可以讓需要購物的家長除了孩子的安全之外,還能幫忙負載重物,但是家長是否有想過這樣的方便使用的狀況下,變成習慣依賴嬰兒推車呢?!越是沒有機會讓孩子練習腳力,孩子只會更走不動而已。


當孩子會走路的時候就必須給他們走路的機會。剛開始只是在家裡到處走,家裡很安全,因為地板很平,沒有坑洞,外面可就不一樣了。人行道上可能有磚塊突起或是凹陷狀況,可能有障礙物需要跨越,路邊可能有花圃矮牆可以當獨木橋,這些的環境不就是剛好在感統教室的課堂訓練環境嗎?一堂感統課程最便宜也要價600以上耶。而且孩子在外面的路上行走時,還能慢慢觀察周遭的花花世界,認識路邊的野花野草,觀察螞蟻昆蟲的忙碌生活。如果在推車上,就變成只能走馬看花而已,實在可惜啦!


我覺得有趣的是在公園看到嬰兒推車。家長會用推車是怕孩子在公園玩累了,可以讓孩子在回家的路上睡覺,問題是孩子都在路上充飽了電力,回家不就也是活龍一尾,最後不是把大人搞得更累嗎?!


我認為走路去公園的路上也是訓練的一個重點遊戲,除了讓孩子觀察環境,給予空間感的訓練之外,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肌耐力訓練。


由很近的公園路程開始,再慢慢的拉長行走的距離,這是屬於漸進式的訓練,可能孩子會耍賴不肯走,剛好可以訓練孩子的挫折忍受度。所以受不了孩子吵鬧的大人,很可能就妥協了,最後嬰兒推車就是很好的交通工具。但是我希望的是讓孩子有學習的機會,幾次哭鬧無效之後就乖乖的自己走路回家了。


我最喜歡炫耀我的托育兒的發展狀況了!內湖雙胞胎在兩歲時就可以搭小火車到木柵動物園的深處,一路走路到停車場,當然路上免不了耍賴不肯走,家長差點妥協,爸爸還把嬰兒推車帶出門,是被我制止不拿下車的,最後的成果是雙胞胎不再因為累了不想走而耍賴了。


當年在陽明山帶雙胞胎時,因為出門就是山坡地,本來就是不能讓寶寶坐推車出門了,或許有人會問:那我怎麼帶寶寶出門的?我只能等寶寶會走才帶出門。剛開始只是從家裡走到餐廳而已,慢慢地整天在山裡跑跳碰,因為餐廳的位置可以通到山的另一邊,再從馬路走回家的路程也快兩公里的距離,因為山路本來就不好走,雙胞胎平常就訓練有素,走在比較平滑的馬路就輕鬆許多,雖然當時孩子有點累,但是山路彎彎曲曲的,可以看到前方的家,讓雙胞胎以為快到了,比較沒有吵鬧啦!


其實我兒子也沒有坐推車,別人送的推車也是新的,輪子沒有出門過。當初內湖雙胞胎的家長買了兩台高級的推車,還曾抱怨過因為我的關係,害那兩台推車用不到5次。


有一次我帶雙胞胎去公園時,有個熱心的阿公看我牽著雙胞胎在路上走,好心的跟我說推車很便宜,一千多元就有了,所以我回去跟家長笑說我們很窮,買不起嬰兒推車,家長被我笑得半死,哈哈哈。


崇光的大寶哥哥也是一歲半時開始訓練走路去公園,我帶的時候是耍賴無效,但是家長帶出門是耍賴有效的,經過溝通之後,家長也願意配合我的訓練,讓大寶學會自己走路不會耍賴。妹妹就更厲害了,在不到一歲半時就能夠在信義商圈走了2公里的路,當時也是耍賴好幾次,因為妹妹的堅持度很高,經過那次的訓練,妹妹的肌耐力就更好啦!媽咪早早就把高級的嬰兒推車賤賣掉了,呵呵。時常跟家長一起帶孩子出門時,我都要家長看那些要扛著推車又要扛著孩子上公車的大人,實在很辛苦又危險啦,像我們這樣慢慢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,等孩子越大,大人就越輕鬆啦。


說了這些例子,只想分享的是孩子的生活訓練,不是花很多錢,讓他們去上課,而是好好把握生活中的基本磨練,孩子的教養不是大人方便就好,大人應該花時間與耐心的陪伴孩子學習。不管大人還是孩子,所有的學習都是漸進式,學習沒有捷徑。不能沒讓孩子多練習腳力訓練,長大後突然就要孩子自己走,說實在的,有點強人所難,即使是大人,平常沒有在做重訓也很難有好的肌耐力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