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

【現在捨不得嬰兒哭,以後孩子長大就換大人哭】

【現在捨不得嬰兒哭,以後孩子長大就換大人哭】


網路看到一個家長的提問,我想應該很多家長都有這個困擾,偶然聽過一些媽媽們在聊天時說的〈全職媽媽很難不吼小孩〉,這個孩子只是兩歲而已,等到孩子上學之後,這個媽媽可能也會變成了吼媽了,。

追根究底,就是孩子剛出生時的學習引導問題了。新生兒猶如一張白紙,照顧者給他們什麼照顧方式,孩子就學到什麼生活經驗。例如:孩子每次哭,照顧者只會抱起來安撫,久而久之,孩子學會的就是用哭來表達。但是有的照顧者又太死板的不去安撫孩子,任由孩子哭也不理會,等到孩子哭到放棄為止,這樣反而讓孩子學習放棄溝通。

哭,是新生兒的語言,他們的需求都是透過哭來表達,這是基本的求生本能。但是照顧者如果一昧的滿足新生兒無理的要求,捨不得孩子哭,漸漸的,孩子就會把〈哭〉當成手段了。

例如,新生兒除了生理需求的哭聲必須滿足以外,其他的心理需求就不見得要立刻滿足,或者說不能只用〈抱起來〉的方式滿足,例如肚子餓了的哭聲必須去回應滿足,但是想睡覺的哭聲只要回應卻不用滿足。但是把孩子抱起來,往往是最快速的安撫方式,照顧者如果不探討孩子的需求為何?每次都是用這101招,等到孩子日漸長大之後,需求量越來越多,大人的愛與耐心被磨耗之後,只能情緒失控的吼小孩了。

吼小孩的招式,或許孩子剛開始有被嚇到,暫時停止哭鬧,同時孩子學習到原來除了哭鬧之後,還有吼叫這一招,別忘了,大人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的學習模仿對象。

就這篇提問文來探討,孩子會講話了,為何還是會哭鬧不停呢?我們要思考孩子的學習經驗裏,是否哭鬧的結果就是能達到需求的滿足呢?因為大人擔心孩子哭太久會影響發展,是否沒讓孩子學習哭鬧是沒有用的?

我一直強調一個問題,新生兒最早的學習就是用〈哭〉來表達,但是還不會用〈鬧〉來當手段,因為經驗不多;反之,如果〈哭〉有用,慢慢的,〈鬧〉就變成手段了,因為他們的經驗裡面,只要哭鬧的時間夠久,需求就能被滿足了。

就像有些語言遲緩的孩子不是因為生理的問題而遲緩,而是他們的需求不必透過語言表達就被滿足了,只要大手一指,或是叫幾聲,大人就明白了,何必學習語言呢?我常說學習是一件很辛苦的事,如果有捷徑可以走,為何要繞路而行呢?
這就是所謂的學習,學習挫折忍受度,大人捨不得孩子學習受到挫折,捨不得孩子哭,竭盡所能的滿足孩子,等孩子大了,突然要他們面對重大挫折,要他們如何承受呢?孩子的教養都是循序漸進式,從新生兒心理需求的哭來學習挫折,才能慢慢讓他們知道〈哭〉不是萬用招式。

因為新生兒的哭聲比較悅耳,時間也比較短時間就能安撫了,但是孩子日漸長大,哭鬧聲是很令人煩躁之外,他們的堅持度也會越來越高,因為他們的成長經驗裏,哭鬧的夠久,目的就可以達成啦。

請注意!我們的學習都是經驗法則,不止大人如此,孩子如此,甚至其他動物亦是如此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